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在时令刚进入农历四月中旬时,粽子便已迫不及待地上市,那曾经鲜绿的粽叶经过沸水的洗礼已渐成了黄褐色,紧紧地、牢牢地裹着那嫩白的糯米和各色的粽馅。虽说粽叶已经蜕变了颜色,但丝毫未影响它清香的气息,隐隐地逸散开来,已弥漫于整条街巷,那是粽子独特的味道,那香气将我的思绪牵至回忆中。
听母亲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为国投江的传统节日,然而上学后从书本及老师的教授中才真的知其由来及始末。记忆中的端午是飘雨的清晨、飘香的午后、浓情粽意的团圆。
在我的家乡,黑龙江省的一座小城,有一条松花江的支流,就是养育我们尚志世世代代人民的母亲河——蚂蚁河。听着老一辈的尚志人说,端午当天要赶早去蚂蚁河洗脸踏青并采回艾蒿挂于自家门上,既可以驱邪祛病又可以庇佑家人健康和睦!也许正因此,每逢端午必是天未亮便能听到各色的人群声、汽笛声,就这样端午的节日气息在这座东北小城角角落落里温润、发酵、舒展开来……通往蚂蚁河的道路可谓是远观车水马龙,近看水泄不通。
那一年的端午细雨绵绵,父母因天气原因没有按时叫醒我和弟弟早起去踏青,当我俩一睁眼天已大亮,年少的我们无 比埋怨父母的不提醒,在我们俩正气冲冲地起床收拾时,母亲却将洗脸水端至我们面前,原来是爸爸怕我们淋雨,早起打回来了蚂蚁河的洗脸水。望着窗前、门前那已然插好了艾蒿及葫芦,我们姐弟俩心里都美滋滋的,似乎这一年的疾苦终将随波逝去。端午节的这种习俗,在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节日仪式的象征,更是一丝希望的承载、一缕情怀的寄予。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配。印象中离开家乡后已经很少吃粽子了,但每每看到粽子还是要仔细端详下,把它同记忆中的粽子做一下比较。现如今粽子的商品化已经让它价值倍增,但无论那些粽子怎样的精致,依然难与我心中的粽子相匹敌,因为那是带有母亲味道的粽子呀!
记忆中母亲会在端午节的前三天便会把江米与粽叶准备好,泡上江米,每天按时换水。母亲说江米泡得恰到好处,粽子吃起来才更劲道。粽叶洗净表面灰尘,经开水轻煮一下,翠绿的粽叶随即便成了那老气横秋的褐色,虽不喜这种“成熟”但却使得粽叶变得柔韧平和了许多。母亲左手铺开一两片粽叶,右手捞一把江米,上下左右折几下,顺便扯来一根煮后的苇子,随即系上,一个有型的粽子就包好了。看似简单的小粽子,然而时至今日,已为人母的我,仍旧没有学会母亲包粽子的手艺。
去年的端午节全家团圆。我家先生和弟弟要吃肉馅的,宝贝们吵着要吃蜜枣的……母亲提早准备好了食材,全家上阵,各负所需,为包粽子准备着!母亲一如十几年前一样,坐在江米盆旁边,不同的是,围绕在自己身旁的两个孩子现已组成了两个家庭,然而这么一大家子的人,包起粽子,母亲依旧是主力。宝贝嚷着要学,如同当年我和弟弟一样,母亲又一次耐心地讲解包粽子的要领,并一遍遍演示着……那粽香亦如当年,淡淡的,柔柔的,沁人心脾。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又见端午,又闻粽香,思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