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又叫“肢蹄病”,是危害奶牛的“三大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蹄叶炎、腐蹄病和趾间皮炎、白线病等。患蹄病的奶牛轻则跛行,重则躺卧不起,采食量严重下降。
当前,各个牧场的蹄病发病率为 5%~25% 不等,因蹄病淘汰的牛占淘汰总数的10%~25%左右。此外,蹄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造成繁殖率及产奶量下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了经济损失。
一、警惕这四大因素,会导致蹄病
1.1 环境因素:
环境对奶牛蹄病有较大影响,牛舍、运动场粪尿未及时清扫,或运动场泥泞,牛蹄长期浸泡其中,会导致蹄角质软化,抵抗力下降,腐败菌(厌氧)感染;运动场不平整或有石子、砖瓦块等坚硬异物,会机械损伤蹄部并继发感染,尤其是砖铺运动场更加增加了奶牛蹄部的压力,加大了蹄病发病率。
1.2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的牛,对蹄病的易感性不同,有些蹄病(如蹄叶炎及蹄趾间增生)具有遗传特性。
1.3饲料因素:
饲喂不当,如日粮配比失衡(钙磷比例不当或供应不足,蛋白质或维生素缺乏)引起蹄角质发育不良;长期瘤胃管理不善,日粮中快速发酵碳水化合物比例高、日粮精粗比不合理,导致慢性酸中毒,蹄底软化,加速腐败菌感染,形成蹄病。
1.4疾病因素:
某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等)易继发引起蹄病。奶牛饲料中霉菌毒素高、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等情况也容易引起代谢紊乱,易发生蹄病。此外,卧床设计不合理也是诱发蹄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预防蹄病 “四步走”
2.1 合理平衡日粮
根据奶牛各泌乳阶段的饲养标准,要分群饲养,配制符合奶牛营养需要的日粮,要求能量蛋白组成合理、日粮精粗比合理。
饲料突变或精粗比例失衡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饲喂精料过多,特别是快速发酵碳水化合物过多会导致瘤胃酸中毒,是发生蹄叶炎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瘤胃的健康环境(pH在6.2~6.8之间),可以添加瘤胃缓冲剂如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以预防酸中毒;如果精料过少,蛋白偏低又会导致蹄角质生长异常,进而发生变形蹄、蹄裂等问题。
另外,要注意日粮中维生素矿物质的平衡,日粮中缺钙或磷都会导致骨质疏松,高钙或高磷又会影响钴、锌等元素的吸收;缺锌等元素会影响蹄的角质化,容易导致腐蹄病等问题的出现;缺乏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也会引发肢蹄病。
2.2 搞好环境卫生、提高奶牛躺卧舒服度
奶牛生活环境的好坏是影响肢蹄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为奶牛创造干净、干燥和舒服的休憩条件,要做到及时清理牛舍及运动场的粪便、污水及石子等异物,防止蹄底挫伤;定期进行环境消毒,以减少病菌对牛体的侵害机会;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打滑,损伤牛蹄;建造卧床,保证奶牛有足够舒服的休息空间,这样才能保证牛蹄的健康。
2.3 加强蹄浴
改善环境卫生,定期对奶牛蹄部进行药浴消毒,能大幅降低蹄病感染几率。在奶牛圈舍、挤奶厅等奶牛出入的地方设立蹄浴池。蹄浴较好的药物是5%的硫酸铜溶液或4%的甲醛标准溶液,每周一次,蹄病严重时可增加到每周2-3次。蹄浴池的规格为长3-5米、宽2-3米、深10-15厘米,保证蹄部可以完全浸泡,但是药浴池需要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
2.4 定期查蹄、修蹄、护蹄
坚持定期进行肢蹄护理和修蹄,去掉赘生角质层,使之能保护肢蹄承受体重。每年应检查修蹄两次,平时注意观察,发现变形蹄要及时修正。在出现蹄踵狭窄和蹄冠狭窄时,可挫薄狭窄的蹄壁角质,缓解压迫,并配合装蹄疗法进行蹄形的矫正。
综上所述,奶牛蹄病的发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在奶牛实际饲养过程中,蹄病应该以预防为主,牧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配备合适的牧场设备,定期进行蹄部护理及蹄病监测,发病后及时治疗,防止复发,尽可能降低蹄病对牧场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