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月20日,金沙贵宾股份常务副总裁、CPICP联席会长高全利在CPICP直播大讲堂2024第5场公益讲座上就“中国种猪业变化趋势与未来”做讲解与剖析。高总的主题报告后还设置了专家研讨和观众讨论互动环节。下文为报告内容及互动环节文字版,与业界朋友分享,共同致力于中国猪业发展。非瘟前基本的状况是规模场养母猪,卖种猪和商品仔猪,散养户以抓仔育肥为主,自繁自养为辅,分工明确,各自为战。而非瘟后集团公司与家庭农场自繁自养成为主体模式,抓仔育肥为辅,放养育肥及二次育肥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非瘟前种猪场主要关注的是自己母猪的繁殖性能,非瘟发生的前两年由于缺乏母猪和仔猪更是如此。现如今种猪场首先关心的是非瘟和蓝耳等重大疾病的预防与管控能力,其次才是断奶成本与健仔数。非瘟前种猪场的外销能力是关键,非瘟后因为绝大多数猪场内供为主了,更加关注猪群的健康与其后代的商品价值。非瘟前人们对种公猪与精液质量的关注程度是不够的,对于它的价值及影响绝大多数养猪人是比较模糊的。非瘟后公猪的重要性与价值被提升上来,种公猪站的建设与精液的推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蔚然成风。非瘟前规模化种猪场搞回交的比较罕见,非瘟后回交模式蔚然成风,因为它不仅能比较快地解决了损失后的母猪场低成本快速补栏的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复产和保供难题。非瘟前绝大多数种猪场都是同时饲养多个品种的猪,客户要什么品种的猪都有,至少是使得销售的覆盖面扩大了。非瘟后,种猪场基本上都是单一品种的种猪提供者,集团企业会是不同猪场,提供不同品种的猪。非瘟前种猪场的规模比较小,千头母猪场就是大规模了。非瘟后种猪场规模都变大了,低于千头都算不上大规模猪场了。非瘟前销售的种猪与仔猪体重都比较大,好养是前提。非瘟后则是销售的体重越来越小了,同时也是多样化了,怀孕母猪,经产母猪随时有售,应有尽有。非瘟前养猪育肥户对品种与代次差异敏感度不高,更多的是关注体型和体重及猪场的影响力。非瘟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差别产生的影响,对品种和代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非瘟前一切以更多销售出去种猪及商品仔猪为中心,同时做好足够配套栏位防止销售不出去压栏,提供分散较长时间销售时间与空间。非瘟后则是以种猪场安全性与高效性为核心,采取两点式运营模式,尽量集中销售,全进全出。非瘟前种猪场基本上没有生物安全管控及化验室进行检测与监控,非瘟后几乎所有的种猪场都配有相应的疫病检测与防控系统。非瘟前种猪场重视饲料成本与营养供给,但是没有深入到生产环节的具体管控。非瘟后种猪场越来越重视饲料与营养方案同生产管理的契合,越来越多地通过这方面的技术增效降本和更好地发挥品种的生产性能与遗传潜力。1.13 非瘟前种猪场对先进设备设施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很少,非瘟后则是高度重视,不断地迭代更新升级。1.14 非瘟前基本没有楼房养猪,更谈不上高层楼房养猪,非瘟后楼房养猪成为时尚与先进代名词。1.15 非瘟前养猪业中大中专毕业生是主体,非瘟后硕士、博士纷纷加入,本科生随处皆是。1.16 非瘟前养猪业几乎没有融资渠道,非瘟后资本市场不断加持,搅动风云,呼风唤雨。1.17 非瘟前养种猪公司不少,真正从事育种公司很少,非瘟后专注于育种公司越来越多,专注与专业。1.18 非瘟前国家对保种投入大,对育种补贴和奖励少,非瘟后国家将种业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1.19 非瘟前我们引种不多,品种退化很快,非瘟后我们引种太多,令人眼花缭乱。1.20 非瘟前立志独创育种体系的极少,非瘟后多个企业站出来宣称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系。1.21 非瘟前中国的地方品种体系发展的日渐衰落、不温不火,非瘟后地方品种异军突起、声势渐大。1.22非瘟前育种的技术手段与投入有限,非瘟后先进技术应用发展迅速。这是目前种猪业存在的致命性问题,不但打乱了猪场正常经营管理与运营节奏,更是对生产成绩稳定性和遗传育种连续性造成巨大影响,使得种猪业的成本与风险及经营管理难度都大幅度提升,生存难度增大。非瘟对绝大多数种猪场稳定连续经营带来巨大考验,母猪补栏能力与成本成为了其生存下来重要前提条件。回交母猪使用虽然较好地克服这方面压力,却对生产成绩及肉品品质影响较大而深远。许多企业队伍建设跟不上步伐,再加上行业低迷,出现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不足,导致大量新建猪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集团公司跨区域运营的中大型猪场更容易产生此类问题。由于这两年大量从国外引种,大量建设新的种猪场,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引发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近些年多数农牧公司纷纷入局,疯狂扩张与抢位、占位,结果在潮水退去后,许多公司正在遭受反噬带来的惨痛损失。但行业总体迈上一个崭新台阶,希望政府与金融体系持续支持。由于育肥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扩繁场和育肥场规模变大,模式多样化,相应要求种猪场与之匹配的标准也同时变化,种猪场对应服务客户群体在细化,服务专业性随之增强,企业自我定位越来越重要。由于育种领域是一个既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又需要雄厚的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做支撑的业务,一些企业似乎对此准备不足,恐怕难以为继。由于部分企业对于种猪健康管理与关键性疫病净化工作理解不到位,在猪场选址到猪场设计和建设及设备设施的配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应用上,都没有达到水平,影响了后续运营管理和升级换代。许多种猪场经营管理模式还停留在非瘟发生前,导致产能不能够充分利用,一个猪场还同时存在母仔同区,种肥同场情况,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会导致疫病循环往复,无法切断根除。有的种猪场还存在多品种同场,多批次混养的情况,使得内部生产管理问题多,销售难、同规模化猪场合作难的局面。一些规模过大、投资过大,对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疫病损伤力、污染的影响力,还有人员承受力等因素考虑不周之猪场,可能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有些问题难以系统性解决而举步维艰。中国地方品种(俗称土猪、民猪)会有一定市场占有率,但由于其成本高、规模化难度大、资源消耗多等因素影响,不可能会成为主流。因此,只是适合区域性中小规模地发展,且不可用情怀代替了理性。中国种猪业一定会随着行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完善,并且必将伴随着单个公司与猪场规模的扩大与总体规模的不断缩减。中国种猪业一定会随着市场的成熟越来越不断细化和专业化,虽然总体的育种技术会越来越升级和趋同,但是不同公司的策略却会越来越不同,这种不同源自于他们所服务的目标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中国种猪业在目前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先恐后、各有千秋的繁荣局面,这是与新阶段养猪业处于特殊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多元化发展,多模式运营,多层次竞争,多维度经营。中国种猪业竞争关注点会随着养猪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点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比如:从母猪的产仔数到仔猪的断奶合格数,再到每头母猪的供肉总量;从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到料肉比,再到增重成本;从屠宰率到瘦弱率,再到等级占比;从膘情到肉质肉色,再到风味口感。种公猪与精液供应领域会越来越专业化和高端化,人们对公猪的认知与应用会越来越清晰、精准和成熟,来自于公猪的贡献一定会越来越显著和普遍。中国地方品种猪的市场会越来越地方化和高端化,区域性的特点会增强,多元化的趋势会减弱。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品种会被市场所淘汰。地方品种肉质的特性必须结合食品加工后所展现出来的特色食品,被区域性和特定阶层性人群广为接受,才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不是巨大发展空间。某些关键性疫病的防控能力的特殊性优势,会成为育种进展的一大亮点,而阶段性和区域性地拥有许多市场,被许多养猪场所选择,必将成为众多育种公司的工作方向之一。伴随着中国养猪业,尤其是种猪业严重过剩和内卷,消费市场变化趋势必然会从成本与成绩的竞争上升到品质与特色的竞争,育种的方向也会随之进化和改变。中等规模以下的公司会更加趋向于专、精、特方面去创新与差异化经营,由此会产生一部分与新型市场相匹配的产品和技术,为种猪业提供新的拓展空间。中国养猪业中的育肥市场在很长时间之内,将是以多元化的结构及方式生存和发展的。这就造就了种猪业的供应种猪和商品仔猪的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因此,种猪企业的自我定位与其在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决定其生死存亡及其发展壮大之路。中国养猪业必将诞生几个非常优秀的育种企业和种猪公司,这是中国市场的存量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他们虽然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足以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外名列前茅。中国在种猪业的生产水平的进步也将是非常迅速的,这也源于一些国内优势企业会与国际一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国外公司不得已的明智选择。核心技术国际化,种猪产品国内化供应是必然趋势。除了育种技术之外,其它养猪重要因素的重大进步,在新阶段也会极大提升种猪业的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每个国家与地区种猪业生存与发展,必然符合其养猪业状态,大多数会引领行业进步与发展,但是会受制于客观环境制约,尤其是商业环境的制约。当然政府对养猪业和育种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影响因素,不过中国养猪业总量虽大,可是决定其种猪业水平与状态的,还要回归到其赖以生存的育肥方式及消费者对猪肉产品选择标准与状态。市场需求与行业竞争水平及种猪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才是引领种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种猪业发展绝不能仅仅是依靠育种技术的进步,相关领域的发展会极大推波助澜,甚至在某一个时期起到主导作用。关键疫病防控能力一定会成为育种乃至种猪业亟待解决主要问题之一,并极有可能会取得重大突破。既然中国养猪业现阶段将会是由产业化一条龙集团、规模型专业公司、家庭农场、育肥放养公司、二育养殖户和散养户组成,那么与之配套的种猪业格局也就相应而出了。以内供为主、外销为辅的超大型集团的种猪企业,其将因其示范效应和真凭实据的影响力而占据比较高的市场份额。专业化专门化的种猪企业及集团,其将因为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和产品在某些类型市场的独特性优势,及其良好的服务与产品的稳定性供应,还有比较中立的市场地位,而在中小规模的养猪场拥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某些大型集团公司专职的供应商和有益的补充者。比较专注而专业的育肥仔猪的供应商,他们也会因为产品与规模的定位而区分出客户的类型,有的是专门服务于规模化的养猪场与公司的,有的是服务于中小型育肥户的,有的是服务于家庭农场的,有的是服务散养户的。自繁自养型养猪公司和家庭农场,既养种又育肥,基本上不对外销售种猪和仔猪,只卖肥猪。比较独立的饲养地方品种的,也许也会产业化运营,但是规模不会太大。致力于专门提供种猪的育种公司,他们将遇到技术与经营方面的巨大挑战,非常不容易和难得,需要国家支持与保护。一些专业的种公猪精液提供公司,他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与发展压力不小。
钱洪喜,副总裁,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CPICP组委会委员
点评:高总真高见,高总作为行业的精英、前辈,对行业的认知非常深刻,对当前种猪业现状、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状况的思考和洞见,对我来讲帮助非常大,我非常认同高总讲到的商业环境影响、市场需求引领、育种技术进步和关键疫病防控能力突破,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12个核心观点对我们决策未来,是值得去深思的,感谢高总。
问题1:高总讲到“虽然总体的育种技术会越来越升级和趋同,但是不同公司的策略却会越来越不同”,想请教下高总,从目前市场需求出发,未来育种的主要方向或者策略应该有哪些呢?
高全利:一是引进和借鉴国际一流国家的先进养殖经验,包括育种技术、管理体系等。二是在引进经验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避免盲目照抄照搬。三是从经营者的视角和市场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使猪种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四是找到适合的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五是重视落地工作,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实践检验其有效性。
问题2:高总在课件中讲到核心竞争力打造,首先需要持之以恒(战略定力),其次需要意见一致性和团队稳定性,我认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则做起来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能不能请高总给种猪业企业提几点建议呢?
高全利: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和规划。二要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确保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考虑。三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理解。四要培养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让成员感受到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五要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展示出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承诺,树立榜样作用。
李建房,兽医博士,河南银发牧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CPICP组委会委员
点评:感谢高总的精彩报告!高总围绕着目前养猪产业的发展趋势,剖析了非瘟后中国种猪业现状与问题,对种猪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的分析,2024年养猪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稳,稳生产,稳成本,稳市场。其次是: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我们要尽可能变压力为动力,把困难变成机遇,利用新养殖时代的科技手段,提升整体养殖生产与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朝着更高质量、更环保、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种猪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问题1:随着集团场的逐渐扩大,养猪行业更加标准化、智能化,对于中小散户而言,专业育肥、二育、自繁自养和育种等多种养殖模式,您觉得哪种比较适合?
高全利:在当前养猪行业标准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小散户而言,普通商品育肥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养殖模式。同时,也需要关注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问题2:2024年的政府报告里提出一个非常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您觉得种猪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破局?实现养猪业的创新、提质、增效!
高全利: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特点在于其创新性、高效性和适应性。对于种猪业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种猪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保供行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种猪业在技术应用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快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典型。特别是在育种行业,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进步是巨大的。
然而,尽管我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其他方面仍存在差距。例如,我们在育种方面的软实力,包括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育肥方面,我们的硬件设施和条件环境也还有待提高。
观众代表提问
问题1:最近刚刚看到报道,可以通过基因编辑育种的手段,培育出抗蓝耳病的猪,这对行业的影响会怎样?
高全利: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有可能用于培育出抗蓝耳病的猪,这将为养猪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对于是否能成功应用这项技术,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问题2:中国人面临的一个痛心问题是,尽管中国占据了世界52%的猪的数量,但我们的猪种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几乎依赖进口。中国有许多优良的地方猪种,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这些猪种的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减少对国外品种的依赖?
高全利: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猪种的国际流行并不完全代表某一个国家的成果,而是全球选育的成果。例如,被广泛采用的杜长大猪种,其实并不特定于某个国家,而是全球选育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基于民族情怀来评价猪种。
在推广中国地方猪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务实和追求有效性。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找出哪些猪种适合养殖,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贡献,然后专注于这些猪种的养殖和推广。
然而,推广地方猪种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以风味为主导的猪种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可能不会太大,因为风味的差异认知和鉴定比较困难,成本也较高。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些猪种的特性,寻找更有效的推广方式。
北斗农科直播间的观众代表提问:
问题1:非瘟后种猪场规模普遍变大,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规模扩大对于种猪业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疫病防控有哪些影响?
高全利:种猪场规模普遍变大的推动因素主要是市场需求和市场机会。规模扩大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增加成本,特别是环境成本和疫病防控成本。因此,适度规模被认为是重要的,需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考虑到各种因素,确保高质量发展。
问题2:回交育种模式在非瘟后为何受到青睐?它如何帮助种猪场快速恢复生产并降低成本?这种模式是否有可能带来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从而影响猪群的长期健康?
高全利:回交育种模式在非瘟后受到青睐,主要是因为该模式在种族资源短缺,特别是母猪和仔猪短缺的情况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是某些大型集团公司成功应对非瘟、迅速恢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回交育种模式通过快速繁殖和恢复种群数量,帮助种猪场在遭遇疫病等突发事件后快速恢复生产。同时,由于可以快速繁殖,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尽管回交育种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帮助种猪场快速恢复生产并降低成本,但它可能会带来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因为回交育种主要是利用少数优秀个体的基因,可能导致种群中遗传变异的减少,从而影响猪群的长期健康。当母猪和仔猪数量足够甚至过剩时,该模式的劣势会更为明显。此外,当人们追求肉质、屠宰率或风味时,该模式的问题也会更多。因此,虽然回交育种模式可能在某些阶段有其优势,但它不会成为长期的育种趋势。
问题3:猪只销售体重减小和多样化的趋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是否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种猪业生产策略的调整?这种趋势对于种猪场的盈利能力和客户选择有何影响?
高全利:猪只销售体重减小和多样化的趋势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种猪场本身有推动这种趋势的动力,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专业化的管理。其次,随着养户规模和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设施条件的改善,他们现在具备了养育小体重猪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趋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小体重猪肉可能更受欢迎,因为它通常被认为更健康、更嫩。同时,这也可能是种猪业生产策略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对于种猪场的盈利能力,这种趋势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如果种猪场能够有效地调整生产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它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如果种猪场不能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它们未能及时跟上,那么它们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于客户选择,这种趋势可能会提供更多的选择。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不同体重和类型的猪只。这可能会增加市场的竞争性,但同时也可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